2022建筑业十大关键词整理!不确定的环境中,抓住确定性的机会。
如今,建筑行业市场规模增速进入低增长的阶段,市场竞争激烈,中小型民营企业难以生存,企业利润率跌破3%,劳动力依旧短缺,最新已有住建局发文,进入建设工地不再查验健康码、核酸,各省或争相出台政策,推进复工复产。
大环境的压力以及政策的收紧,建筑行业将告别野蛮粗犷的时代,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内外环境的变化都昭示着,建筑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大拐点。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2022年有着诸多关键词,小编盘点了10个关键词,分别是招投标改革、取消劳务分包、建筑产业工人、工程价款结算、智能建造、建筑机器人、新基建、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数字化转型。本文将跟大家一一分享。
未来,让我们一起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抓住确定性的机会。
1、招投标改革
众所周知,建筑业是招投标最为集中的行业之一,几乎每一个工程项目,都要经过招投标才能确认甲乙双方。
近年来,招投标一直是建筑行业作弊的重灾区,巨大的利益诱惑也让其滋生了一定的潜规则。比如低价中标,在招投标的过程中,质量的好坏大家并不关注,价格的高低才更在乎。低价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利润空间,企业为了保本不免就难免偷工减料,后期可能出现一系列质量和安全问题。
还有借壳中标,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在自己的企业没有相关资质的情况下,通过借用其他公司的资质进行投标,后期为提供资质的公司支付好处费。这些现象都会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长此以往,危害性极大。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明确10月31日前全面施行电子招投标!取消供应商预选库、资格库、名录库。也就是,基本所有的投标项目都会向社会公开,实现全流程电子化。
2、取消劳务分包
今年,重庆市印发《培育新时代建筑企业自有工人队伍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自2022年12月1日起,纳入试点范围的试点项目,全面取消劳务分包,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必须采用自有工人施工,或分包给全资、控股、参股的自有专业作业企业施工,不得分包给其它专业作业企业或个人。
劳务企业两种转型方式:
一是转型为总承包和专业承包。支持有一定规模和管理能力的劳务企业通过整合、重组等方式向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转型发展。
二是转型为专业作业企业。引导小型劳务企业转型为专业作业企业,做专做精专项业务,成为建筑用工主力军。鼓励支持现有劳务企业加强与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的合作,通过划、转、并、购等多种方式转型为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控股或独资的自有专业作业子公司。
劳务实名制:
1 、企业存在自有工人在岗数量不足、技能证书人证不符、以管理和后勤人员冒充顶替自有工人等情况的,应立即要求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已享受的自有工人相关优惠政策立即予以取消并通报批评,纳入诚信管理。
2、专业作业企业负责人作为班组长、技术骨干和带头人,施工期间工地出勤率原则上不低于70%。杜绝使用临时挂靠、未经考核的外部流动人员或没有实名制信息的人员,谨慎使用纳入“黑名单“记录的企业和人员。
未来的用工将是以专业作业企业为主,逐步实现建筑工人公司化、专业化管理。所以不管是农民工、包工头还是劳务公司,如果不想被社会淘汰,最好顺应趋势,提前布局,谋划转型!
3、建筑产业工人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使得农民工成为了建筑工人的主体,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起建筑工人,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的恐怕都是一个个年富力强、黝黑精瘦的身影。然而,随着行业与时局的变化,工地里的实际情况早已开始逐渐偏离公众的既有印象。
目前,建筑产业工人面临的工作临时性强、流动性大、作业时间长、环境恶劣、老龄化严重、企业归属感差、文化程度低、技能培训不足、劳动权益与社会保障不到位等诸多现实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制约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就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提出4个方面11项主要任务,明确到2025年,中级工以上建筑工人达1000万人以上。到2035年,形成一支秉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建筑工人大军。
4、工程价款结算
2022年6月22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有关办法的通知》,就提高建设工程进度款支付比例、当年开工且当年不能竣工的新开工项目可以推行过程结算等事项做出指导。
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自此日期起签订的工程合同应按照本通知执行。其中明确:
一、提高建设工程进度款支付比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建设工程进度款支付应不低于已完成工程价款的80%;
同时,在确保不超出工程总概(预)算以及工程决(结)算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下,除按合同约定保留不超过工程价款总额3%的质量保证金外,进度款支付比例可由发承包双方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在结算过程中,若发生进度款支付超出实际已完成工程价款的情况,承包单位应按规定在结算后30日内向发包单位返还多收到的工程进度款。
二、当年开工、当年不能竣工的新开工项目可以推行过程结算。
发承包双方通过合同约定,将施工过程按时间或进度节点划分施工周期,对周期内已完成且无争议的工程量(含变更、签证、索赔等)进行价款计算、确认和支付,支付金额不得超出已完工部分对应的批复概(预)算。经双方确认的过程结算文件作为竣工结算文件的组成部分,竣工后原则上不再重复审核。目前已经有31个省市区推行施工过程结算。
5、智能建造
自2020年以来,国家各部委、地方各省市相继出台政策引导智能建造健康发展,同时行业内也涌现出一大批智能建造相关的公司。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建成一批智能建造示范工地,形成了积极的社会效应,有力助推了我国智能建造的发展进程。
智能建造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机械电子技术、建造技术与管理科学的交叉融合,促使建造及施工过程实现数字化设计、机器人主导或辅助施工的工程建造方式,是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建筑业现代化的主导途径。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对智能建造的论述,可理解为以下4点:
(1、)是信息技术与工程建造融合形成的建造新模式。
(2、)在工程要素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建模、网络化交互、可视化认知、高性能计算以及智能化决策进行全面赋能。
(3、)实现数字链驱动下的立项策划、规划设计、施工生产、运维服务一体化集成与高效协同,交付以人为本、智能化的绿色可持续工程产品与服务。
(4、)促进工程建造过程的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资源与要素协同,是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
现在,智能建造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近日,住建部还发布了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的通知,包括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河北雄安新区、河北省保定市、辽宁省沈阳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浙江省台州市、安徽省合肥市、福建省厦门市、山东省青岛市、河南省郑州市、湖北省武汉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深圳市、广东省佛山市、四川省成都市、陕西省西安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共计24个城市。
发展智能建造的意义非常重大,潜力也巨大。面向未来,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中国建造”的核心竞争力必将不断提升,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必将更加亮眼。
6、建筑机器人
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场景中机器人的身影已经无处不在,比如扫地机器人、安检机器人、巡逻机器人等。如今,机器人对建筑行业的影响也逐渐显现,不断融入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中,推动建筑领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比如,包括测绘、砌墙、施工、钢梁焊接、混凝土喷射、地面铺设、隧道挖掘、工地巡检等在内的庞大建筑机器人家族已经遍布工地项目现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建筑行业都是一个很好的卖方市场,只要建好就可以保证赚到利润。近来,房子越来越难卖,利润也低薄。再加上老龄化等问题的出现,行业亟需通过新技术来降本增效。建筑机器人的出现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行业的问题和弊病。
工信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还提出,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营收年均增速要超过20%。
在可见的未来,软硬件的高度融合,再加上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与建造技术的快速突破,会让机器人的算法更加成熟,操作控制更加精准,建筑机器人必将引发新一轮行业变革。
7、新基建
新基建已经不是一个新词。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
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新基建的不断推进也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机会。
中国是建筑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但建筑业大而不优,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较低,特别是建筑业具有“危、繁、脏、重”的特点,研发机器人成为建筑业大势所趋,也符合国家“新基建”的发展战略。据公开数据显示,现在一线建筑工人平均年龄已接近50岁。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建筑业人工成本压力逐步走高,此外还面临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风险高、生产效率低等痛点。运用数字技术、智能手段为建筑业转型升级赋能变得迫在眉睫。
8、BIM技术
BIM技术在国内已经发展了10多年,对于大家来说,应该都不陌生。如今,BIM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大到北京大兴机场、鸟巢、广州塔等这种大规模、设计复杂的大型工程,小到安置房这种中小型项目,都离不开BIM的身影。
其实,BIM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本质上,所有被赋予数据信息的建筑模型都可以称为BIM。它不单单是指某一款软件应用,而是可以实现业务目标的技术武器。归根结底,BIM的价值在于其数据,如何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为项目和企业带来效益才是最重要的。
譬如,中建三局承建的“中国尊”,BIM技术贯穿该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在设计阶段进行全面介入、在施工阶段进行深度应用、在运维阶段保证增值创效,进而减少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等各个环节之间的沟通障碍,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减少拆改。最终,BIM技术的应用为甲方节约成本超两亿元,缩短了工期超6个月。
随着项目BIM技术应用的普遍化,BIM技术在不同阶段不同管理领域的应用点逐步联成线与面。施工业务管理的高质量需求越发明显,整体管理呈现出紧密与精细的特点,利用BIM模型的诸多特性能够实现与业务紧密结合,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最近几年也逐渐出现了项企一体化、设施一体化乃至建筑全生命期的一体化应用。这也是未来5到10年BIM技术的发展大趋势,只有把握好大方向,才能真正发挥BIM的价值。
9、装配式建筑
2020年7月,住建部等十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就提到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不可否认,装配式建筑在节能、环保和提效等方面的确具有强大的优势。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采用干式施工,施工的现场无水、无泥、无味、无尘土,也无需机械切割,降低了噪声和环境的污染,同时还减少了能源的消耗。施工方便高效,提升施工效率,还能缩短工期。
研究表明,装配式预制在全生命周期实现减碳7.5%,极大地缓解了传统施工的高能耗问题。因此,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现在,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份出台了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扶持政策和补贴制度标准,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亮起绿灯。未来的雄安新区,80%-90%都是装配式建筑,值得期待;北京仅保障房的装配式建筑规模就可达240万m²,位居全国首位。在双碳战略的加持下,装配式建筑一定会成为未来建筑行业主要的建造方式,也必将迎来行业新的增长机遇。
10、数字化转型
对于各行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答题。今年6月份,广联达总裁袁正刚提出了基于业务、客户服务的新价值理念——系统性数字化重塑企业掌控力与拓展力。袁正刚表示,系统性数字化本质是打通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服务链条,让各阶段数据产生“化学反应”,打造全过程数据驱动决策的应用场景,重塑企业掌控力与拓展力。系统性数字化建设是破解企业掌控力、拓展力建设难题的关键,精准表达了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诉求,能够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大变局时代,建筑企业主要通过两种手段增强发展韧性,其一,坚守核心竞争力、稳步增长,主要体现为掌控力;其二,创新发展需求、引领变革,主要体现为拓展力。对于“两力”建设,数字化是重要的驱动力,而数字化建设是系统性工程,要注重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全国统一大市场下,建筑业未来机遇何在?
纵观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发展历史,呈现出“前紧后松”的阶段性特征,政策“过渡期”为其走向正规化、合法化提供了空间。资质是各类建筑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承接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资质的等级、类别和范围关系到企业在建筑市场的竞争。
改革过渡亦是机遇期,”新的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标准”实施后,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加大,行业规范化、市场化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未来将强心优胜劣汰趋势,行业企业在转型发展中,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视角看待改革,正视困难、抓住机遇,在新发展格局中构建竞争新优势。
了解更多资质办理、最新资质政策,关注河北亿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